2017-09-09
01
聽過一句話:當你要開口說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
他人評價,這就是高情商的表現。
對于高情商者的說話之道,有人總結了一些他們一定不會的話,比如:
我不是早就說過了么?
你這人怎么就開不起玩笑呢?
你懂什么???聽我說!
我這人就這脾氣,你能拿我怎么樣?
我丑話說這前面,我這是為你好。
你要是這樣想,我也沒辦法。
規避了這些,你就離一個情商高的人不遠了,這些話背后似乎還夾帶這層暗語。
還有一些學習的榜樣。
比如,黃渤。
黃渤某次在臺上講到說話的藝術,說盡量不要讓別人尷尬也別讓自己尷尬,于是舉了一個例子。
他有一次等飛機,突然有個人拍他一下問他去哪兒,他一臉懵逼說去上海,對方也說自己去上海,那人又說:“挺忙的吧?!秉S渤說:“是挺忙的”。然后在腦子里琢磨這人到底是誰。
聊到后來說:“我看了你演的好多戲,我太喜歡你了?!秉S渤才意識到原來是粉絲,松了一口氣,然后那人說:“我最喜歡看你演的那部,看了好多遍,就和劉德華演的那部?!?/span>
黃渤心想自己沒和劉德華一起拍過戲呀,正納悶兒呢,那人又說:“就那部,有劉德華,還有李冰冰……天下無賊!”黃渤:“哦... ...”
原來是認錯人了,把黃渤認成了王寶強。尷尬的是,兩人都是喜劇明星。
黃渤說:“此時已經聊了十多分鐘了,我和我的粉絲,聊得特別開心... ...”,黃渤的自嘲讓現場聽演講的人都樂了。
聊完臨告別之前那人要求簽名,好嘛,問題來了,認錯人的該怎么簽呢?這時黃渤說了:“不讓別人尷尬,也別讓自己尷尬,于是我就刷刷刷簽上,王—寶—強!”
黃渤被問到是否能取代葛優時,他回答:“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因為人家曾是開天辟地,在中國電影那樣的時候,人是創時代的電影人。我們只是繼續前行的一些晚輩,對這個不敢造次。”
黃渤上臺灣的綜藝《康熙來了》,小S調侃他長得特殊,他回答:“一開始長得還蠻婉約的,后來就變得抽象了?!?/span>
閆妮第一次見到黃渤的時候說:“我跟你演夫妻呀,我知道我要走向丑星的行列了?!秉S渤說:“我跟你一起演,我想我要走向帥哥的行列了?!?/span>
論說話之道,黃渤絕對是娛樂圈中大師一樣的存在,他總能不卑不亢、穩定自若地把一切尷尬巧妙化解,而又滴水不漏,叫人拍手稱快。
再引申一點,語言交流,本身就是社交最基礎也最主要的方式。能說會道,交談時能給人一種輕快、如沐春風的感覺,實際上體現的是社交技巧的高超。
這是多少人,讀多少書,都得不到的能力。要不然,怎么總有人說:情商比智商重要呢?
實際上,將情商等同為[會說話]或者[社交能力],是完完全全誤解情商了。
02
眾所知周,情商,這一概念來自美國。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新罕布什爾大學)和彼得·薩洛維(耶魯大學)在1990年首先提出。
1995年,《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1997年,這本書被引入中國。
情商的單詞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涵義是情緒智力。它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
1.了解自我,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
2.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
3.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
4.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
5.處理人際關系,調控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從這個理論上說,那么,對情商流行的解釋只執著于4和5,而忽略了更加重要的1、2和3。
人具有社會性,在社會中,尤其在職場中,調控和他人的關系,非常重要。但人首先是個體,其次談論社會性才有意義。事實上,當自己本身已經具備良好的情緒管控能力時,在面對他人與自己的情緒對碰的時候,這種能力也能夠被發揮得游刃有余。
03
一個人能準確識別自己當下的情緒,又能保持出離的警覺,了解自己的需求,分辨處境的利弊、對錯和是否必要,以此來及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其實比管理和他人的關系更加困難。
所謂“一醉解千愁”,就是主觀情緒失控的表現。人生,最難的是和自己相處。
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人設,就是情商高的代表,但是劇中這個人物的表現,卻難以令人贊同。
當邱瑩瑩被白主管欺騙感情時,她闖進白主管家,把他的家翻得一團亂,以此泄憤幫邱瑩瑩出氣,最后卻被白主管叫警察抓進了派出所。
如果是高情商的人,會幫當事人將負面的情緒轉化為正面的認識,比如:遇到渣男,分手是及時止損,應該慶幸錯誤已經被停止,并且吸取教訓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而不是將他人的憤怒情緒投射到自己身上,去做讓雙方都不體面的不堪舉動。假如有一天這些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那么,她會立刻顯得不知所措,四處求援。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高情商的遇事會想辦法排解,低情商的表現則是想辦法爆發或是宣泄。
旅行時,認識一個智商很高的朋友。我說你工作那么厲害,又能自己寫書,一定有很多朋友吧。她卻笑笑:相反,周圍的人都覺得我情商低,人都以和情商低的人為伍而為恥。
她解釋,思維和認知的差異造成的結果就是你的話語很難在周圍的小團體中取得認同度,盡管你自己無意分出高低優劣,但是他們卻可以因為這個理由給你戴上一個低“情商”的帽子而搶先占領輿論的高地。
后來,因為某種機緣巧合,她變得小有名氣。戲劇的是,曾經譏諷、排擠她的人卻又變得無不諂媚獻殷勤,甚至將她奉為偶像。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將“情商”的理解過分趨近于社交,很多關于情商高低的論斷,其實是有失公允的。有的人需要借助“情商高”來遮掩自己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丑態,或是粉飾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鉆營。
但那最終都不是真正的情商。
做好自己,提升自己,遇事能夠處變不驚,弊中求利,就是最好的情商。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