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4
他們說,婚禮越盛大,婚姻越幸福。
人生分時間和空間兩大區塊,空間套用在時間上摩擦生熱。于是從古至今,我們給自己規定了各種各樣的儀式,使所謂空間在不同時間折疊伸展。比如,過年,“辭舊歲,迎新年”,大年初一眼一睜,提醒自己往事在后,這是新一年實現新目標的第一天。這就是所謂約定俗成的,類同于“婚喪嫁娶”的大型儀式,但此類儀式對參與人員會從精神到行為都有某種程度的強迫性。所以我們今天要說的是自身的儀式感,而不是儀式。
有這樣一個段子:公司里的幾個小姑娘,每天擠地鐵上下班,一身臭汗,無數抱怨。但每天下午,約好了一起去樓下的星巴克,人手一杯??Х鹊南沆F后面一片春光嫵媚的恣意美好。
寫段子的人說:你們每天少喝一杯,拼車上下班多好。
答:沒有星巴克,日子豈不是永遠都黯淡無光?我們一天都過不下去的。
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奧黛麗·赫本飾演的郝莉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將面包吃完??身灻姘c熱咖啡,宛如盛宴。
聽起來,儀式感像是對貧乏且蒼白的生活某種不容戳破的保衛。事實上,這種保衛確實結實有效。因為生活的成效歸根結蒂是感覺的好壞,而儀式感便是制造以及加強這種好的感覺。
有人說,生活很操蛋,但姿勢要好看。說的,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法國童話《小王子》里,小王子和他馴養的狐貍之間這這樣一段對話:
狐貍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span>
小王子問:“為什么?”
狐貍回答:“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么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 ...所以應該有一定的儀式?!?/span>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接著問道。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貍說。
稍作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實在有太多太多的重要的事情最后都消失在我們的記憶里,盡管當時當刻我們總覺得不會忘記。于是,這個在腦海中反復流轉的動作對記憶的銘刻顯得尤為關鍵,只有這樣,今后懷念起往事來,不至于混亂,而是能夠清晰地從一個斷點撫摸另一個端點。
這就是所謂的,“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闭沁@些有意義的時刻將我們回憶的鏈條只只咬合,使來路清晰,提醒我們自己經歷過哪些精彩。
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Althusser曾經引用并總結法國數學家哲學家Pascal的很出名的一個看法:跪下,動動嘴唇祈禱,你就會相信。
這句話說明的是,儀式感常常是以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為體現。
美國丹佛大學兩名心理學研究人員,對“關系發展研究項目”的418名參與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婚禮越盛大,婚姻越幸福。在418名研究對象中,有11%的人沒有舉辦過正式的結婚典禮,這些人中僅有28%的人擁有高質量婚姻。與此同時,那些舉行了正式婚禮的夫妻中,有41%的人實現了高質量的婚姻。這是因為,“當眾舉行典禮的做法象征著忠于自己婚姻的明確決定”,越把結婚視為里程碑事件嚴肅對待的夫妻越有高質量的婚姻。
這項研究是很容易被佐證的。有些憤世嫉俗的人認為,戒指,婚紗照,甚至求婚,以及盡可能盛大奢華的婚禮都是無用的形式主義,但是倘若他們真的這么做就會很快發現,接下來的婚后生活會時常陷入尷尬的境地。比如,對對方的爸媽很難順其自然稱其為“爸媽”;由于男女敏感度的天然差別以及性格經歷等種種差異,導致各自自覺進入婚姻的速度差距較大,對此,他們說,有時候很容易就忘了自己已婚。而儀式感的缺失致使這種已婚暗示大打折扣,使婚姻關系的續存從一開始就面臨挑戰。
儀式感帶來的自我暗示,在運動員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奧運會的比賽節目上,好的運動員調整心態時的動作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閉眼,深呼吸,加上幾句鼓勵自己或者祈禱神明保佑的話。這種習慣的作用在于,幫助自己迅速把注意力和精力調整到最佳的狀態上來,暗示自己要更認真,要更專注,要更強。儀式感,使得你想要必須認真對待這件事。
所以基于這樣的理解,當我們談起“儀式感”的時候,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種儀式感,暗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它,并提醒我們無論生活多么斑駁,至少還有一種叫儀式感的東西,給我們在沉悶的命運之幕上,投以希望的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