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s2duw"></wbr>
      <source id="s2duw"></source>
          1. <b id="s2duw"></b><video id="s2duw"></video>
          2.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Email Mobile

            原創園地

            首頁 > 原創園地
            窮養的女孩有什么樣的體質

            2017-11-04


            人要是那么容易改變,還要漫長的人生做什么。



            01


            知乎上有一個關于窮養和富養的問題,有一個回答印象很深。


            答主說,她大學的舍友非常漂亮,很多人追,但是她非常不自信都拒絕了。


            不自信不是挑挑揀揀的借口,而是那種發自內心的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配不上人家,原因是家里經濟條件差了一點。


            她有個記賬本,天天記著花了多少錢;每天都是在食堂阿姨快收攤兒時去打飯,因為那時候阿姨會多給一勺不會抖。


            上等顏值,本科學歷,勤儉持家方正質樸,這樣的姑娘,多的是好男人排著隊娶進家門吧。


            但是答主說她百思不得其解,室友畢業后卻給一個37歲的地中海當了小三。


            后來一想,估計是被“窮怕了”吧,從經濟方面到思想方面,對于從小沒有享受過的生活,總有一種“我不配擁有”的心理。


            我想起來了電影《壁花少年》里的一句經典臺詞:我只接受認為自己配得上的愛。


            有評論說,那不應該抓一個富二代么?都當小三了,還怕啥呀?


            是呀,就連當小三,她還在退而求其次。寧愿選擇又老又丑的地中海,也不愿攀上富二代。


            所謂“窮養”,就會有這種憂慮吧。


            02


            但是,真的所有被物質“窮養”起來的女孩,都會這樣“自輕自賤”么?我覺得不是。


            初中時候,媽媽經常用隔壁讀高中的小姐姐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學習優秀的故事,來敦促我好好學習。


            隔壁小姐姐家有四個兄弟姐妹,小姐姐排行老三,上面連兩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


            小姐姐爸爸是教師,因為超生被開除后只能打零工;媽媽因為要在家照料四個孩子和兩個老人一家八口人的生活起居,無空閑時間工作。小姐姐家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小姐姐高中的時候讀的寄宿學校,除開在學校食堂的伙食費,一個月只有72元的生活費,而她同學的生活費一般都是300以上。


            那時候,小姐姐家里只有她和弟弟在讀書,兩個姐姐讀完初中就都外出打工了,當然是為了要補貼家用。


            小姐姐覺得愧疚,即便是只有72塊,也是姐姐們犧牲自己讀書的機會,一點一滴賺回來的,她舍不得多花一分錢。


            月末放假回家的時候,除了回家2塊的車費,她剩了70塊交給媽媽,說:“媽,下次不用給我這么多了,我在學校穿校服吃食堂花不了錢?!?/span>


            極度拮據的生活,卻讓小姐姐驚人的自強上進。


            小姐姐大學期間就把改變家庭現狀,為最大的目標和己任。


            她聽說大企業最喜歡復合型人才,原本英語專業的她,于是利用一切機會自學經濟、法律相關的知識。未必精通,但是有一些知識儲備總比完全不懂好。


            終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小姐姐在畢業的時候拿到了好幾家大公司的offer。工作幾年后,他們家就搬進了大房子,聽說最近她還給媽媽做了拉皮手術。


            不僅如此,小姐姐還手把手教自己的姐姐和弟弟如何開淘寶店創業。


            前年她相親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她老公畢業于北京某“雙一流”大學,現任飛行器設計工程師,現在一家三口相親相愛。


            少年時期困苦的生活并沒有將“沉重的自卑感”根植于她的內心,而是盡一切努力改變境遇,讓自己配上更好的生活。


            03


            所以,窮養出來的女孩子就一定不好么?只按單個樣本來看,并沒有十足的等式可言。


            一般人認為,窮養的女兒會更加貪慕物質,更加自卑。


            但人的際遇是復雜多變的,成長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組成也不盡相同。


            一種人格的形成,是無數不同細節的綜合造成的,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家庭物質的培植而已。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同樣的教育方式給不同的孩子留下的烙印完全是不一樣的。


            比如,

            同樣是被溺愛的孩子,有的人是驕橫狂傲,有的卻是天真爛漫;

            同樣是在打壓式教育中成長的孩子,有的人是自卑,有的卻是自律;

            同樣是在物質的富養中長大的孩子,有的人揮霍無度,有的卻樂于知足;

            而在上述例子中,同樣是“窮養”長大孩子,一個是自卑裹足不前,而另一個卻獨立強大。


            柴靜在《看見》中有一段對話說道:

            “我怎么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

            “如果那么容易的話,還要漫長的人生干什么?”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因為成長本身是一個不斷改變不斷修正的過程。


            如果將成年的困境只粗暴地歸結于窮養還是富養,或是父母的教育、童年的經歷,都不過是思維上的懶惰和智力的無為。


            與其糾結于命運的分歧來自于童年的某個娃娃或是一頓打,不如用力掙破成長的殼,誕生全新的自我。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